谭嗣同的诗

       好久不见,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谭嗣同的诗”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2.谭嗣同的《绝命诗》全文?

3.“山入潼关不解平”出自哪一首古诗?

4.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诗出自哪谁写的

5.谭嗣同爱国诗句

6.狱中题壁古诗意思

谭嗣同的诗

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1898年9月,光绪皇帝苦心经营的新政,被戊戌政变付之东流。康有为、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谭嗣同等6人被押上菜市口刑场,不经审讯即被处死;其中最为慷慨自若的,是被梁启超誉为晚清思想界彗星的谭嗣同。

       谭嗣同在临死前夕,于囚狱里用炭渣在墙上题过一首七绝诗,这就是脍炙人口、传颂不绝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首诗借讽喻东汉党锢之祸,谴责顽固派罗织成罪的卑鄙行为,在表现自己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时,寄莫大希望于来者。后人称赞“其勇于解放旧思想之束缚,则有清一代,未有其比也”(杨荫深:《中国文学家列传》)。由于这首绝诗最后一句提到的“两昆仑”是比拟还是专称,引起了当时和后来研究者的诸多推测和猜疑,它究竟是指谁呢?

       最早解释“两昆仑”的,是谭嗣同的战友梁启超。梁启超说:“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浏阳少年尝从之受剑术,以道义相期许。”梁启超是谭的同道,在谭嗣同被捕前夕,两人还慷慨话别。可以说他对这位挚友的思想、行为是十分了解的,所以此说数十年间成为权威之言,凡涉及此绝命诗者几乎皆沿用此说。钱基博亦称,“盖怀有为及北方大侠王正谊,所谓大刀王五者也”(《近百年湖南学风》)。今人郑云山《谭嗣同》和《中国近代爱国者故事》,均称“两昆仑,指康有为和王五”。李志等编《近代爱国人物剪影》还对王五此人作了介绍,说他原名白正谊,字子斌,父母双亡,年轻时为北京前门外顺兴镖局王五夫妇收养,始改姓王,因善使单刀,人称“单刀小王五”,后在反抗八国联军侵略者的战斗中牺牲。近年出版的《大刀王五传》即演其故事。据称王五在谭嗣同被捕前几分钟,还催他逃走,后来还打算劫法场搭救。在梁启超看来,王五在谭嗣同心里,乃是属于师友之类的大侠士。

       可是,也有人反对说,“两昆仑”中不包括康有为。参加辛亥革命的蔡寄鸥所写的《鄂州血史》即主此说,书里则将“两昆仑”解释为王五和唐才常;后者和谭嗣同肝胆与共,他们一起在湖南开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诗里寄予希望的是唐才常。30年代,新闻记者陶菊隐的《新语林》在记述谭嗣同轶事时说,当年谭嗣同住在北京半截胡同浏阳会馆时,有两个侠士,即单刀王五和通臂猿胡七(胡致廷)“同时教授他武艺”。据说,谭嗣同有一身轻功夫,好气功,而且善于耍使各种兵刃,乃得力于他俩的精心传授。因为他俩学的是昆仑派,“浏阳(谭嗣同)绝命诗所说两昆仑是指你(指胡致廷)和王五的,因为你们都是昆仑派。”此处如果循照唐人传奇里的剑侠,似乎有些符合情理;据称梁启超不认识胡七此人,只知道谭嗣同有密友王五。另外为了使自己老师形象更高大,就配上康有为的大名。而在蔡尚思等编的《谭嗣同全集》里,谭训聪在附注又持另一说法,“胡理臣、罗升,两仆人,《狱中题壁诗》‘去留肝胆两昆仑’盖指两仆,盖昆仑奴之称也”。注释者作此说,似以谭嗣同下狱,与仆人信件有“尔等满怀忠爱,可嘉之至”等语为凭证。

       近年,对于“两昆仑”解释,也有称其中之一,即是谭嗣同本人的,这大概是从诗句里有“去留”两字,解释为一去一留,一死一生而已。有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的《论谭嗣同》篇,则将“两昆仑”解释为“康有为和他(谭嗣同)或去或留各有自己的抱负”。皮明麻的《唐才常和自立军》也说“很可能一指谭嗣同自己”,作者坚持另一个“昆仑”乃是唐才常。“因为两人为刎颈交,在此以前,谭又曾电约唐才常赴京;谭的绝命诗视才常如昆仑之杰,对他寄托无限的信赖之情。”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的重要人物,他在刑场上是铮铮铁骨的好男儿,他的思想豪迈奔放,写得一手绝妙文章,又兼擅长武技,这样一个文武兼备的全才人物,他笔下的昆仑客,自然亦非等闲之辈。谭嗣同良师益友可谓多矣,在此风云际会的莽莽神州,“横看成岭侧成峰”。因而,他临死前夕所指的“两昆仑”,出自后来者和生存者的猜测,当然自有见仁见智之分了。可是谁能合乎情理、准确地解剖谭嗣同此时此刻的用心呢?

谭嗣同的《绝命诗》全文?

       谭嗣同最著名的一首诗是《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一首视死如归、慷慨悲壮的就义诗,是诗人于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因戊戌变法失败而被捕后在狱中墙壁上题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文如下: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诗中通过描写张俭和杜根这两个历史人物受迫害而人们却暗中保护他们的故事和诗人自己为维新变法以身殉难、甘愿牺牲的情景,表现了维新变法的正义性和深得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以及诗人以死赴难、壮烈献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这首诗运用历史典故,并以昆仑山作比喻,感情饱满,笔力千钧,读起来感人至深。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准备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句格调高亢,大义凛然,悲壮慷慨,肝胆照人,是诗人决心选择牺牲,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中“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流传最广,自:依然,当然。横刀:手中握着宝刀。指坚持维新变法的主张。向天笑:仰天大笑。这里表示一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去:出奔,出走。

       这里指康有为、梁启超出走。留:留下。指诗人自己留下。肝胆:比喻赤诚的心。昆仑:昆仑山。这里比喻去留两者都是顶天立地的人物。这两句大意是:我依然手中握着宝刀仰天大笑,出走还是留下,赤诚之心像两座昆仑山顶天立地。

“山入潼关不解平”出自哪一首古诗?

       谭嗣同《绝命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释:审一首绝命诗。戊戌政变失败后,许多人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被杀。他死得很壮烈,所以这绝命诗也极壮烈。“横刀向天笑”,确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气概。“肝胆两昆仑”指肝胆相照的两位朋友,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诗句对爱国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一诗出自哪谁写的

       出自《潼关》,是一首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全诗如下: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如下: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潼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扩展资料:

       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

       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

       百度百科——潼关

谭嗣同爱国诗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句话是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说的。

       一、原诗内容

        狱中题壁

        一八九八年九月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历史背景

       戊戌变法后期,慈禧发动政变,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谭嗣同听到政变消息后并不惊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多方活动,筹谋营救光绪帝。但措手不及,计划均告落空。在这种情况下,他决心以死来殉变法事业,用自己的牺牲去向封建顽固势力作最后一次反抗。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9月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在狱中,他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首绝命诗。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临终时,他神色不变,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充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狱中题壁古诗意思

       《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意思: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狱中题壁古诗意思如下:

       以下是对《狱中题壁》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背景。谭嗣同是清朝末期的一位维新派代表人物,他积极参与变法,力图振兴国家。然而,在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入狱。这首《狱中题壁》就是在狱中写下的。

       诗的前两句“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使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张俭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因为揭露宦官的暴行,被迫四处逃亡。谭嗣同希望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得到人们的保护,逃脱灾难。

       而杜根则是东汉时期的一位义士,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即使面临死亡也毫不退缩。谭嗣同希望能像杜根一样,即使面临死亡,也能坚韧不拔,等待时机复兴祖国。

       这两句诗表达了谭嗣同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同时也揭示了他对顽固派的痛恨和斗争精神。“望门投止”是一个悲壮的词语,展现了他对逃亡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望。“思张俭”和“忍死须臾待杜根”则是他对维新派人士的期待和对信仰的坚守。

       后两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则表现了谭嗣同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他用“横刀向天笑”这一形象比喻,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而“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形容无论去留,他的肝胆都像昆仑山一样坚定不移、雄伟壮丽。

       这两句诗充满了豪迈和悲壮之情,表达了谭嗣同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的决心和信念。他坚信自己的牺牲将换来国家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

       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爱国情感和对未来的希望。它表达了谭嗣同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他对维新变法的支持和期待。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信念和精神的体现,更是对那个时代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谭嗣同的诗”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